萧蓝衣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零点看书www.00ks.net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
流放,现在也不是好罪了,都是往勒拿省、叶尼塞省流放,全在捕鱼儿海往北,那些地区全是冻土,几乎无法生存,挖掘冻土的工人,就是流放过去的罪犯。

朱厚煐本以为会看到一片繁荣之景象,不想湄公省一片肃杀,经济受到重创。

本地又比较危险。

他只是派人出去巡视一圈,了解民情,本人则留在治所金边,书写游记,他用的是钢笔。

他毛笔字很丑,反而钢笔字很漂亮。

现在年轻孩子都喜欢用钢笔,毛笔只有老年人在用了。

钢笔毛笔之争,现在也没有停歇,老年人还认为钢笔破坏了文字的美感,还反对简化字。

简化字朝廷确实在推广,但官方还是用原本的字,因为阻力太大了,几乎整个文人阶层都反对简化文字,一是失去象形意义,二是失去美感,三是减弱汉文化的传承等等。

所以,朝廷虽然是支持简化,但在官方文字中,几乎没有太多简化,这样书写起来确实困难。

朝廷征集了五十多年的简化字,民间百姓都可以投稿,只要简化的文字,不变其形不曲解其意,还能达到了简化的目的,就会被采用,采用后会给予稿费奖励。

民间的智慧是无穷的,这些年有了几千个文字简化成功,却没有正式推广。

值得一提的是,从景泰十二年到景泰五十五年,四十三年时间内,朝廷有创造了一万多个文字出来。

这些文字,有从甲骨文、金文、篆文解析出来的文字,也有凭空创造出来的,主要是老皇帝总担心文字不够用,一些词汇文不达意,那就创造出新文字,新词汇出来。

几乎每五年新出的字典,都会增加一些新字。

之所以到景泰五十五年,因为造字局认为,创造出来的文字,已经足够用了,不需要再造了。

但新造的文字,多是生僻字,正常都不太用得上,老皇帝一意孤行。

对于造文字,民间爆发出极强的热情,近十年来都不造字了,还能收到信件,可见民间的造字热情。

话说回来。

朱厚煐在湄公省治所金边,记游记写了十天,身边的侍卫散去民间探查民情,因为全省肃杀,几乎查不到什么东西。

不过倒是听人说这些年金边的繁华,听得他有些心动,以后还会再来。

下一站,交趾。

交趾省,实在太大了。

从红河以南,湄公河以东,包括小半个柬埔寨,大半个老挝,整个越南,全是交趾省。

景泰六十五年时,老皇帝想加五十七颗星在国旗上的时候,就有人提出,拆分交趾为两个省,交趾太大了,五十七颗星变成五十八颗星。

古交趾,最远到顺化。

顺化以南,在东汉时期是象林邑,就是马援铸柱之处,三国时期脱离汉朝变成了林邑国,隋朝时,还短暂统治过这里,设林邑郡。

唐高宗之前,这里还是盛唐领土,之后就再也不是了,变成了中原藩属国,一直到景泰朝。

朝廷想将顺化以南,单独划分出来,变成林邑省,北面则是交趾。

这样很符合古交趾的划分。

而且,交趾太大了,又是狭长地形,就算有火车,统治成本太高了。

整个交趾省,要设四个布政使,北面两个南面两个,基本是两套班底,确实面积太大了。

朱厚煐在驩州和交州看了一圈,认为交趾拆分成两个省是必然的。

交趾省,总人口达到了3.1亿,在全国省份中,人口排名前列,常住人口能达到3.5亿。

人口之多,也意味着交趾之富。

交趾省,是大明最富裕的省份,经济总量全国第一!

一个交趾省,等于江苏加浙江的总经济体量,恰恰因为交趾太大了,有橡胶、棕榈、椰子、甘蔗、橄榄、茶叶等种植园,还有造船业、运输业、机械制造业、重工业、纺织业等等,整个交趾省,拥有所有产业的完整产业链。

这个省,比人家一个国家都大,经济总量超过了大部分藩国。

所以不拆分是有原因的。

大明赋税极重要之地,江南拆分了之后,明显竞争力下降,贡献的赋税比之前要少了,所以朝廷不愿意拆分交趾。